网易彩票官方平台

推荐文档列表

记叙文感人秘方

时间:2021-10-31 16:20:32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

记叙文感人秘方

    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,记叙和描写的结合,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,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,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;当然,描写要恰当,所谓恰当,即是要自然,要看似无心,即突出特征,符合身份,写出变化。

记叙文感人秘方

    

     下面是一篇以“感动”为话题的学生作文。

     你要好好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 向方朦

     晚自习下课后,我用最快的速度收拾东西,下楼,推车。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,我故意留到最后走,是想一个人静一静。【写情绪伏下文故事】

     父母的不理解,老师的误会,同学之间的小矛盾。一时间,心里被这些烦恼充满了,堵得喘不过气来。【简省,轻描淡写极见笔力】

     出校门口,迎面来了一个老师,应该是某个送学生下晚自习的主任吧。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“老师再见”,主任似乎略有惊讶:“哎!你好!”——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。就在我经过他的时候,他突然很亲切地说:“要好好的呀!”这样一句熟悉的话让还沉浸在烦恼之中的我产生了幻觉,仿佛那一刻,我不是他的学生,而是他的孩子。我心头一颤,忙回头想看清楚他是谁。昏黄的路灯下,他只留给我一个柔和而亲切的背影。【此处语言形象,将人物、事件、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,造成一种如见其人,如闻其声,如临其境的感觉,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,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】

    也许他只是看天色太晚,我一个女孩子又没有人结伴回家,有点担心,就关心了一下。但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让我感动到想流泪。【写作记叙文时,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,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,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。】

     记得读幼儿园、小学时,学校离我家不远,我都是自己去学校。每天出门前,妈妈都会叮嘱一声:“要好好的呀!”久而久之,就成了习惯,只当是“再见”之类的告别语,并无多少感觉。

到了这儿来上学,妈妈不在身边了,外婆在这里照顾我。由于我骑车技术较差,跑车又难控制。刚开学那一阵子,我三天两头出状况,外婆很放心不下,每天早上出门前也总叮咛一句:“路上小心,要好好的啊!”现在我自以为技术过硬了,就没把这句放在心上,有时甚至觉得烦。但外婆每天都不忘说这句话。

    其实,家里最唠叨的人是爸爸。他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我。有时实在没话讲,关心两句后竟然问我有没有事要跟他讲,每次我都绞尽脑汁找话题,痛苦得很,以至于后来听到电话响我就想躲起来。但是,我忘不了的是每次爸爸打电话给我最后一句都是:“在那边要好好的啊!”听到最后我都没感觉了,就三个字:真麻烦!

    也许我就是这样,习惯了别人的关心,从而忘记了感动,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。

    也是到现在,我才明白,一句“要好好的啊!”实在包含了太多。

    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。好好地学习,好好地生活,好好地和人相处,这些才是最重要的。只要能够“好好的”,那点小矛盾、小误会、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呢?!

    一阵晚风吹来,我顿觉神清气爽,忙加快了速度,外婆一定还在灯下等我呢。【首尾呼应,自然收束】

    总评:一句话,一片情。一个不经意就感动了自己和别人,文章以极精练的语言述说了一个压抑闷气的开始,已经很见文字功力,然而第三段写得则更是自然有韵:就在我经过他的时候,他突然很亲切地说:“要好好的呀!”这样一句熟悉的话让还沉浸在烦恼之中的我产生了幻觉,仿佛那一刻,我不是他的学生,而是他的孩子。我心头一颤,忙回头想看清楚他是谁。昏黄的路灯下,他只留给我一个柔和而亲切的背影。我觉得这“一回头”如有神助,你看这一个“昏黄的路灯,柔和而亲切的背影”分明是神来之笔嘛。

    从一句看似无心的话语回溯到从前,又满载感动和感悟从往事中轻盈的冲出,三段叙事娓娓道来,自然成文毫无重复累赘之感。妈妈叮嘱的亲切,外婆叮咛的固执,爸爸唠叨的无趣,声声入耳,句句关情,都被这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轻轻串起。文章作者原来的题目是“感动”,太嫌浮泛了,我建议改成“你要好好的”,这样一改文章立刻显出了精神。

    学会真实朴实的叙述,是写好记叙文的前提。试想写老师总牵扯到“蜡烛”,写同学总写到“半块橡皮”,写爱心总离不开“希望工程”……诸如此类,欲显多情而近伪,使人读之生厌。其实好好来写,也许我们的文字一时不能做到生动形象,真心实意总还是可以追求的。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,只能让读者反感。当然,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。我们所谓提倡的“艺术的真实”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,如设置悬念、修饰语言等。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。本篇就完全以真情实感取胜,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,是写不出如此传神的细节的。正是这种“真实”的力量打动了阅卷老师。